t55p1388

立陶宛新总理英加·鲁吉涅内在接受BNS通讯社采访时,再次喊话希望和中方“恢复全面

立陶宛新总理英加·鲁吉涅内在接受BNS通讯社采访时,再次喊话希望和中方“恢复全面外交关系”。但是她希望中方先低头、先让步。 一边给中国扣“安全威胁”帽子,一边又求关系正常化,立陶宛新政府的对华政策陷入自我矛盾的怪圈,其强硬表态背后却是难以掩盖的经济困境与外交孤立。 最近立陶宛那边有了新动静,新总理英加・鲁吉涅内接受 BNS 通讯社采访时,再次提希望和中方 “恢复全面外交关系”。这话听着像是想缓和关系,可后头紧跟着一句,希望中方先低头、先让步。这姿态摆得,让人想起以前那些明明自己做错事,还等着别人哄的场景。 要说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,得回头看看几年前的纠葛。2021 年,立陶宛不顾中方多次警告,执意允许台湾当局以 “台湾” 名义设立所谓 “代表处”,这可是明晃晃地触碰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。 要知道,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,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的前提。立陶宛这么做,等于亲手把中立方外交关系降到了代办级,责任清清楚楚在他们那边。 这几年下来,立陶宛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市场体量摆在那儿。两国关系遇冷后,立陶宛的不少企业遭了殃。 比如他们引以为傲的乳制品行业,以前靠着优质奶源往中国出口不少奶酪、牛奶,可关系一变,这些产品要么卡在海关,要么直接失去了中国市场的准入资格。 当地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乳制品厂,2022 年对中国的出口额直接降了九成,工厂不得不裁员缩减产能,老板在采访里愁眉苦脸地说 “没想到政治会影响到生意”。 不光是乳制品,立陶宛的激光设备产业也受了冲击。他们的激光技术在全球有点名气,中国曾经是重要市场,不少科研机构、工厂都用他们的设备。 可随着关系紧张,合作项目纷纷暂停,订单量掉了一大截。有数据显示,2023 年立陶宛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比 2021 年下降了近六成,不少企业开始着急,频频给政府施压,希望赶紧修复对华关系。 鲁吉涅内上台后,显然感受到了这种压力。她在采访里提到,立陶宛的经济需要中国市场,尤其是中小企业,盼着能重新打开对华贸易的大门。 可话锋一转,又强调 “中方得先表现出诚意”,还说 “立陶宛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”。这所谓的 “原则问题”,明眼人都知道,指的就是当初他们犯错的那个根源,一个中国原则。 其实国际上类似的例子不少。就像之前某欧洲小国,因为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犯错导致关系紧张,后来想恢复关系时,也是先放低姿态,主动纠正错误,才慢慢让局面缓和过来。 外交关系里,讲究的是相互尊重,尤其是涉及到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,没有谁会在原则上退让。中国一直说,只要立陶宛正视并纠正错误,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,两国关系恢复自然水到渠成,可要是想让中国先低头,那真是打错了算盘。 现在立陶宛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。反对党已经开始批评鲁吉涅内的表态,说她 “既想要经济好处,又不想承担责任”。 商界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最近几十家企业联名给政府写信,呼吁 “放下不必要的身段,赶紧解决问题”。毕竟企业要生存,工人要吃饭,光靠嘴硬解决不了工厂停工、订单流失的现实难题。 鲁吉涅内的喊话,更像是给国内看的姿态。可外交不是演戏,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当初是立陶宛先破坏了规则,现在想修复关系,自然该由他们先迈出纠正错误的一步。 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从来没变过,也不会变。要是立陶宛真有诚意,就该明白,所谓的 “中方先低头” 根本不现实,只有自己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,才能谈得上关系的真正恢复。这道理,其实全世界都看得明白。 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贯明确且坚定。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国关系的基石,触碰红线必有代价。中方早已表明,立陶宛要想真正重建对华关系,必须承认并纠正错误,将“台湾代表处”更名。 信源:长安街知事